【过则勿惮改的意思是什么,出处是哪里?】“过则勿惮改”出自《论语·学而》篇,是孔子对弟子们提出的一种道德修养要求。这句话强调了人在犯错之后,应当勇敢地面对并改正错误,不要因为害怕或羞耻而回避。
一、原文出处
出处 | 《论语·学而》 |
原文 | “过则勿惮改。” |
这句话的完整上下文为:
> “子曰:‘君子不重,则不威;学则不固。主忠信,无友不如己者。过则勿惮改。’”
二、字词解释
字词 | 解释 |
过 | 犯错误,有过失 |
则 | 就,表示条件关系 |
勿 | 不要 |
惮 | 害怕,畏惧 |
改 | 改正,改正错误 |
三、意思解析
“过则勿惮改”的意思是:如果一个人犯了错误,就不要害怕去改正它。这句话强调的是人要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和改正错误的勇气,体现了儒家重视修身、自省的思想。
四、意义与影响
内容 | 说明 |
道德修养 | 强调个人在面对自身缺点时应有正视和改正的态度 |
自我提升 | 鼓励人们不断进步,避免因恐惧而停滞不前 |
社会价值 | 促进社会形成一种勇于认错、积极改进的文化氛围 |
五、总结
“过则勿惮改”是孔子教导弟子如何做人、如何修身的重要思想之一。它不仅是一种个人修养的方法,也是一种推动社会向善的力量。通过这句话,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文化中对“知错能改”的高度重视。
项目 | 内容 |
句子 | 过则勿惮改 |
出处 | 《论语·学而》 |
意思 | 犯了错误就不要害怕改正 |
核心思想 | 勇于认错,积极改正 |
文化意义 | 推动个人和社会的道德提升 |
通过了解“过则勿惮改”的含义和背景,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先贤对于人格完善和道德实践的深刻思考。这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,面对错误时应保持坦诚与勇气,不断追求自我提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