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子欲养而亲不待出处】“子欲养而亲不待”是一句广为流传的古语,常被用来提醒人们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光,不要等到失去后才后悔。这句话出自《孔子家语》,原文为:“父母存,不许友以死;子欲养而亲不待。”意思是说,当父母还在世的时候,子女不应轻易承诺为朋友牺牲生命;等到父母去世后,再想尽孝也已经来不及了。
一、
“子欲养而亲不待”强调的是对父母的孝道要及时履行,不要等到父母不在了才后悔莫及。这句话不仅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孝道的重视,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家庭伦理的深刻理解。它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,提醒人们珍惜亲情,及时尽孝。
二、出处信息对照表
项目 | 内容 |
原文出处 | 《孔子家语》 |
原文句子 | “父母存,不许友以死;子欲养而亲不待。” |
出处书籍简介 | 《孔子家语》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经典文献,虽非孔子亲撰,但内容多为后人整理,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思想深度。 |
词语解释 | - 子:儿子,子女 - 欲:想要 - 养:奉养、孝顺 - 亲:父母 - 不待:不能等待,即来不及 |
现代引申义 | 提醒人们要及时尽孝,不要等到失去亲人后再后悔。 |
文化影响 |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“子欲养而亲不待”成为孝道教育的重要内容,常用于劝诫子女珍惜与父母共处的时间。 |
三、结语
“子欲养而亲不待”不仅是一句古老的箴言,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。它提醒我们,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要忽视最珍贵的情感——亲情。及时行孝,是对父母最大的尊重,也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负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