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稂莠的汉语大词典稂莠的汉语大词典是什么】“稂莠”是一个在汉语中较为常见的词语,但许多人对其具体含义和出处并不清楚。本文将从《汉语大词典》的角度出发,对“稂莠”的含义、来源及用法进行简要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。
一、
“稂莠”一词出自古代农耕文化,原指田间杂草,常与禾苗混生,影响庄稼生长。后引申为比喻不正之徒或不良事物,具有贬义色彩。在《汉语大词典》中,“稂莠”被收录为一个独立词条,解释其本义和引申义,并提供相关例句和出处。
该词在文学作品中多用于批评社会现象或人物行为,强调“良莠不分”或“稂莠并存”,提醒人们辨别真伪、善恶。同时,在现代汉语中,该词也常用于形容环境复杂、好坏参半的情况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词语 | 粮莠(注:应为“稂莠”) |
拼音 | láng yǒu |
词性 | 名词 / 动词(较少见) |
释义 | 原指田间杂草,后引申为坏人、坏事物;也可作动词,意为混淆好坏。 |
出处 | 《诗经·小雅·甫田》:“苗而实,实而粟,以享以祀,以介景福。” 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等文献中均有提及。 |
引申义 | 比喻社会中的不良分子或混杂的事物,如“稂莠不分”。 |
例句 | “此地稂莠丛生,良田难辨。” “人心难测,稂莠并存。” |
现代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强调分辨真伪、善恶。 |
近义词 | 杂草、坏人、混杂、鱼龙混杂 |
反义词 | 良种、好人、纯净、清白 |
三、结语
“稂莠”虽源自农耕文化,但在汉语中已发展出丰富的语义层次,既可用于描述自然现象,也可用于批评社会问题。了解其在《汉语大词典》中的定义和用法,有助于我们在阅读古文或现代文章时更准确地把握其含义。在实际使用中,建议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,避免误解或误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