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兀自的词语意思】“兀自”是一个汉语词语,常用于书面语中,表示“独自、自己”的意思,有时也带有“固执地、不理会他人”的意味。它在古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使用,但更常见于文学作品或较为正式的表达中。
一、词语解析
词性:副词
基本含义:独自、自己地;有时也表示固执地、不理会他人地。
用法:多用于描述一个人独自做某事,或不听劝告、坚持己见的行为。
感情色彩:中性偏消极,视语境而定。
常见搭配:兀自思索、兀自行动、兀自高兴、兀自坚持等。
二、词语来源与演变
“兀自”最早见于古代文献,如《水浒传》《红楼梦》等古典小说中,常用来描写人物独自思考、行动的状态。其本义为“独自”,后引申为“固执地、不听劝”的意思。
三、例句说明
句子 | 含义 | 说明 |
他兀自坐在角落里,谁也不理。 | 表示他独自一人,不理会他人 | “兀自”强调孤独与冷漠 |
她兀自坚持自己的想法,不肯让步。 | 表示她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意见 | “兀自”带有贬义,表示不听劝 |
他兀自笑了起来,仿佛什么都没发生。 | 表示他独自开心,不关心外界 | “兀自”体现一种自我沉浸的状态 |
四、总结
“兀自”是一个具有特定语境色彩的副词,主要表示“独自、自己地”或“固执地、不理会他人地”。在不同的语境中,它可以带有不同的情感色彩,既可以是中性的描述,也可以是略带贬义的表达。在写作或口语中,合理使用“兀自”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生动性。
项目 | 内容 |
词语 | 兀自 |
词性 | 副词 |
基本含义 | 独自、自己地;有时指固执地 |
情感色彩 | 中性偏消极 |
常见用法 | 描述独自行为或固执态度 |
来源 | 古代文学,如《水浒传》《红楼梦》等 |
例句 | 他兀自坐着,谁也不理;她兀自坚持自己的观点 |